诗经是什么意思?

词条 诗经(詩經)

拼音 shī jīng

注音 ㄕ ㄐㄧㄥ

诗经是什么意思

诗经
基本解释

诗经 Shījīng

[Shi Jing(Classic of Poetry);The Book of Songs] 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。收集了周朝初年(公元前11世纪)到春秋中期(前6世纪)的诗歌305篇。分“风”、“雅”、“颂”三大类。“风”采自民间乐曲,“雅”是王都附近的乐曲,“颂”是祭祖祀神的乐曲。所有诗歌均可歌唱,但乐谱今已不传。其内容对统治者征战田猎,贵族集团奢侈荒淫的生活,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婚姻爱情都有所反映。形式以四言为主,采用了赋、比、兴的艺术表现手法。这些创作手法为后代诗人所继承。汉代将《诗》列入儒家经典,称为《诗经》,为“五经”之一

-----------------
国语辞典
诗经shī jīngㄕ ㄐㄧㄥ
  1. 书名。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。非一时一地一人所作,采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歌谣作品和宗庙乐章,共三百零五篇,分为风、雅、颂三大类,为中国文学总集之祖,代表当时北方文学。汉初传者有齐、鲁、韩、毛四家,汉末以后,齐、鲁、韩三家诗逐渐衰微,惟毛诗,盛行至今。

诗经的其它解释

  • 《诗经》,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,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,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(前11世纪至前6世纪)的诗歌,共311篇,其中6篇为笙诗,即只有标题,没有内容,称为笙诗六篇(南陔、白华、华黍、由康、崇伍、由仪),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。
  • 《诗经》的作者佚名,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,传为尹吉甫采集、孔子编订。《诗经》在先秦时期称为《诗》,或取其整数称《诗三百》。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,始称《诗经》,并沿用至今。诗经在内容上分为《风》、《雅》、《颂》三个部分。《风》是周代各地的歌谣;《雅》是周人的正声雅乐,又分《小雅》和《大雅》;《颂》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,又分为《周颂》、《鲁颂》和《商颂》。
  • 孔子曾概括《诗经》宗旨为“无邪”,并教育弟子读《诗经》以作为立言、立行的标准。先秦诸子中,引用《诗经》者颇多,如孟子、荀子、墨子、庄子、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,多引述《诗经》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。至汉武帝时,《诗经》被儒家奉为经典,成为《六经》及《五经》之一。
  • 《诗经》内容丰富,反映了劳动与爱情、战争与徭役、压迫与反抗、风俗与婚姻、祭祖与宴会,甚至天象、地貌、动物、植物等方方面面,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。
  • 诗经的造句

    1、赳赳武夫,公侯腹心。《诗经·周南·兔罝》

    2、“比如《诗经》中的《绸缪》篇——‘绸缪束薪,三星在天。

    3、于飞:语出《诗经大雅·卷阿》:“凤凰于飞,刿刿其羽”。

    4、后来看见容貌了,开始耍流氓,打比方旁敲侧击的: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——《诗经

    5、在诗经里借抱布贸丝泡妞的是小流氓,升官发财的是大流氓,当皇帝的是最大的流氓。

    6、他的题画诗,风格非常多变,有诗经古风体,有谐谑串联体,有流行歌曲体,有纯打油体……还有很多,篇篇水到渠成,不乏打油打到浑然天成之气概。

    7、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——《诗经。卫风。淇奥》

    8、终风且暴,顾我则笑,谑浪笑敖,中心是悼。终风且霾,惠然肯来,莫往莫来,悠悠我思。终风且曀,不日有曀,寤言不寐,愿言则嚏。曀曀其阴,虺虺其雷,寤言不寐,愿言则怀。诗经

    9、从诗经、楚辞到乐府、宋词、元曲,一整部中国的诗史可谓弦歌之声不绝于耳。

    10、君子于役,不知其期,曷至哉?鸡栖于埘,日之夕矣,羊牛下来。君子于役,如之何勿思?君子于役,不日不月,曷其有佸?鸡栖于桀,日之夕矣,羊牛下括。君子于役,苟无饥渴?诗经

    11、孔子对《诗经》有很高的评价。对于《诗经》的思想内容,他说“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思无邪”。对于它的特点,则“温柔敦厚,诗教也”。

    12、《诗经·唐风·绸缪》里的三星在天、隅、户。道出了夜的时光的流动,今夕推窗,灯光如此粲!星的缠绵却是那样深厚曲折。也勾起了我的憧憬和激动。

    13、“迨天之未阴雨,彻彼桑土,绸缪牖户”语出《诗经··豳风·鸱。

    14、投之以木瓜,抱之以琼瑶。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。诗经

    15、孔子甚至说“不学诗,无以言”,显示出《诗经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。孔子认为,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,提高观察力,学习讽刺方法,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,服侍君主,从而达至齐家,治国,平天下。

    16、在传统《诗经》学对怨诗诠释的背后是儒家“温柔敦厚”的“诗教”在起作用。

    17、对于高贵的穷人,喝粥并不亚于吟风弄月,日子就这样被过成了十四行或者诗经。路也

    18、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,纵我不往,子宁不嗣音。诗经

    THE END